
已有研讨指出 ,家长教育焦虑并非单纯的主观心情体会 ,而是一种由环境、认知与行为反应交互形成的持续状态。
从环境层面而言,宏观的社会教育体制与微观的家庭校园气氛共同刻画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当时的教育评价仍以学业成绩为主 ,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且稀缺 。
虽然“双减”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教育名利化的倾向仍未改变,这使得家长的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减轻。与此同时,攀比带来的“剧场效应”进一步加重了教育焦虑 ,使得很多家长即使在理性上明知不必如此焦虑,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也很难“独善其身” 。
外部的环境要素固然营建了压力气氛 ,但家庭内部家长个体的认知和孩子的行为反应,同样在教育焦虑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一方面,受到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持有较高的期待 ,当孩子的实践体现未达预期时 ,家长们会因落差感而发生焦虑,从而迸发亲子冲突。
另一方面 ,家长们又因缺乏满足的教育能力和决心而对本身胜任力发生置疑,在详细的教育实践中感到力不从心,这种“高期望低效能”的认知模式加重了家长的自我否定 ,也成为教育焦虑持续存在的要素之一 。
此外,在教育焦虑的驱动下,家长会采纳高度操控的教育行为 ,诸如设置无弹性的分数方针、安置额外的作业 、进行紧密的状态监控等 。这些做法会激起孩子的冲突 、逆反 、厌学等行为反应。
反过来又被家长视为本身教育失败的“依据”,从而进一步放大焦虑心情 。以上种种家庭动态使得家长容易陷入“焦虑—操控—遭受抵挡—无力—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2012年5月,全国风湿病临床治疗指南推广会议上,国内风湿病研究诊疗机构专家组进一步揭示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风湿病不仅是一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同时还是一种“局部慢性炎性疾病”...[更多>>]
郭涤尘主任,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曾经赴瑞典学习交流。2001年应邀赴芬兰国立卫生研究所继续进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的医学研究,师从国际著名风湿病专家、国际脊柱关节病协会主席凯撒-格兰芙斯博士…[详细]